世界睡眠日,我国主题为“健康睡眠,人人共享”。为帮助大家保持良好精神状态,拥有科学生活方式,让我们一起走进睡眠、了解睡眠。
一、睡眠类型
睡眠专家Michael Breus提出了一套分类体系,将人们的睡眠习惯按照四种动物的行为模式来划分,分别为狮型、熊型、狼型和海豚型。
(一)狮型
狮子型睡眠者被称为“早起鸟”,习惯早睡早起,早晨起床时精神饱满,精力充沛。这类人在清晨时段工作效率最高。
(二)熊型
熊型是最常见的睡眠类型,涵盖了大多数人群。其睡眠模式比较符合社会常规,即晚上休息,白天活动,对昼夜节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。
(三)狼型
狼型睡眠者是典型的夜猫子,他们在夜晚达到最佳状态,晚上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更强。但早晨往往很难早起,下午和傍晚则逐渐恢复活力。
(四)海豚型
海豚型睡眠者的特点是睡眠较浅且易受打扰,即使在床上躺了很久也难以得到高质量的深度睡眠。往往在夜间比较清醒,白天却易感疲倦,但并非全天懒散,而是精力分布得不太均匀。
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生物钟偏好和生活习惯,在确保每天7-9小时的睡眠时间前提下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模式。
二、了解睡眠健康
(一)睡眠水平影响心理健康
科学研究表明,睡眠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当我们沉浸在甜美的梦乡时,大脑并未“停工”,而是进行着重要的信息整理、记忆巩固以及情绪调控等工作。长期的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差,不仅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、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问题,更可能诱发焦虑、抑郁等心理疾病,甚至影响我们的社交能力和生活满意度。
(二)睡眠表现预警压力状态
长期的睡眠障碍可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显著预警信号。无论是入睡困难、频繁夜醒还是早醒,都可能反映出个体内心的不安与压力。反之,已存在的心理压力或精神疾病也可能进一步恶化睡眠状况,形成恶性循环。
三、培养科学睡眠
(一)做好睡前准备
尽量保持每天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,让生物钟稳定运行,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。睡前避免摄入咖啡因和大量食物,减少电子屏幕的蓝光刺激,尝试冥想、肌肉放松等放松技巧,或阅读纸质书籍,帮助我们更快进入深度睡眠状态。
(二)营造睡眠环境
安静、黑暗是良好睡眠环境的重要标志。安静的环境有助于放松身心,黑暗的环境有助于褪黑素的分泌,帮助我们更快入眠。如果周围的环境无法满足睡眠需要,可尝试使用耳塞与眼罩改善睡眠环境。
(三)定期适度运动
定期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,但要避免临近睡前的过度运动。若长期遭受睡眠困扰并伴有明显心理压力,可及时寻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帮助,通过专业心理咨询让我们找回健康睡眠,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个崭新的明天。
- 上一篇:清明特辑|绵绵哀思中的生命力量
- 下一篇:学习她力量,勇敢做自己